中新网普洱7月21日电 (黄兴鸿)“五年时间,红外相机拍摄到印度野牛上千次,还记录到了一头幼崽两年的成长变化,这些影像资料特别珍贵。”21日,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糯扎渡保护区)管护局局长卢文如是说。
卢文介绍,印度野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。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南部,数量不足200头。作为云南全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糯扎渡保护区,地处澜沧江下段,位于云南省普洱市辖区内,面积为18997公顷,是印度野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。
为加强资源管护,2018年以来,管护局在糯扎渡保护区内陆续安装了近200台红外相机,与森林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开展跟踪调查等,摸清了辖区内的印度野牛情况——共7群27头。
“要不是有红外相机,我们根本不知道印度野牛幼崽和成年后的颜色差异那么大。”卢文介绍,成年印度野牛头顶及四肢膝盖以下为白色,其余身体为黑色,因脚上长白毛也被称为白肢野牛或白袜子。2021年7月21日,红外相机拍摄到一段珍贵的影像——印度野牛群中多了一只全身长着黄毛的幼崽。
图为2021年拍摄到的“犇犇”。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
首次记录到印度野牛幼崽,管护局工作人员特别高兴,为其取名“犇犇”,希望它健康成长,家族不断发展壮大。“犇犇”也被管护局列为重点关注的对象,详细记录它的成长变化。两年时间里,2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“犇犇”50余次。“犇犇”4个月黄色毛发开始变灰,6个月时四肢开始长白毛,到9个月时毛色已和成年的一样。而五年时间里,共有50台红外相机上千次拍摄到印度野牛。
图为2023年拍摄到的“犇犇”。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
据悉,为保护好印度野牛,管护局采取一系列措施,包括收回近100亩荒地开展印度野牛栖息地保护修复,现已成为印度野牛长期固定活动的乐园;建设1000余亩食物源基地,种植棕叶芦、杨翠木、玉米等印度野牛喜欢吃的食物;修建人工硝塘,满足它们取食硝盐的需求。(完)
中新网上海7月21日电(记者陈静)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副组长、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21日在此间表示,2022年,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.2万家,相关部门累计支持科技小巨人(含培育)企业超过2600家,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942家。
他说,上海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成效显现。到2022年末,上海企业已在科创板上市78家,融资额2033.40亿元,总市值1.42万亿元。他介绍,上海持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、浦江人才计划等引才项目,完善启明星项目、扬帆专项等青年科技人才计划。

21日起举行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《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综合执法检查报告》(下称:报告)。徐建光表示,上海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、增强高水平科技供给的同时,优化创新创业生态,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。据介绍,上海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持续增强技术布局和攻关力度,重大关键装备取得阶段性进展,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持续涌现,人工智能大规模视觉模型与算法开源开放平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根据报告,上海加快突破新兴技术。支持商用飞机发动机重大技术研发,加快推进一批北斗导航研发项目,聚焦6G、元宇宙、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布局,精密部件智能设计制造、机器人精准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。在科技助力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,上海推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交通、教育、文旅、医疗、建筑等场景示范应用,有效支撑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、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。
上海致力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机制,与苏浙皖三省联合印发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》等制度文件;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,多方联合发布首批20家长三角企业创新需求(含41项揭榜任务),对外揭榜资金超过1.6亿元。
报告提出,应用基础研究的市场导向不够、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是上海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。报告指出,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,建立多元投入机制;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,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。徐建光指出,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支持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包括:激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、加大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并鼓励外资企业参与协同创新。
报告提出建立鼓励创新的评价导向,明确勤勉尽责和宽容失败的决策程序和实施规范,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,加强作风学风建设,夯实科研诚信根基,净化学术生态环境,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。(完) 【编辑:李岩】